“內部認購”有貓膩 細數買房那些“坑”
作者:未知 來源:華西都市報 更新時間:2017年03月16日 【字體:大 中 小】
“3·15”國際消費者權益日,房產類的糾紛事件成為人們熱議的焦點。那些坑爹的廣告宣傳、無法按時收房、裝修效果與承諾天壤之別……你都經歷過嗎?買房路上有哪些陷阱?如何才能避免掉進“坑”內?
買房前那些糾紛和維權
“內部認購”或無預售證:“內部認購”往往是獲得低價房屋的好途徑。然而所謂“內部認購”并非一定是針對VIP客戶,極大可能是開發(fā)商還未取得預售證先采取這種方式回籠資金。
不能完全迷信樣板間:豪華、漂亮的樣板間同樣會讓購房者忽視掉一些問題。例如,樣板間是否是實景樣板間;樣板間所呈現出的房間面積、比例是否與實際房屋一致;門窗以及相關配套設施是否一致等。“緊鄰”二字奧秘多:面對這樣的宣傳,購房者千萬不要以為撿到了寶。因為開發(fā)商所宣傳的“緊鄰”,通常并不像購房者想象得那么近。
問清配套商業(yè)何時建成:如今,很多樓盤的開發(fā)都配有一定比例的商業(yè)項目,這對于一些購房者來說,無論是自住還是投資都是一個增值點。但何時建成誰知道呢?
送豪華裝修:開發(fā)商在銷售過程中贈送的豪華裝修,其建造成本早已經納入樓價當中,絕對是羊毛出在羊身上。而且,說是價值達數千元/平方米的豪華裝修,其真正成本要大打折扣。